■陳真(醫師)
我愛動物,因為動物不會評價我。就算一頭獅子考慮我值不值得吃,也僅憑一種當下感覺與衝動,而不會對我的肉質膚色先做一番評價分析與解釋。
評價分析是多餘的空洞的有害的猥瑣的,它是一種解釋(interpretation),有助於了解「角色」,卻無助於理解生命。比方說法官得先對「被告」的所做所為做一番調查,才能做出判決;狗仔隊得出動埋伏,才能知道「政客」背後幹了些什麼,但知道這些資訊只能理解「角色」卻無助於理解生命。就好像我不需要先唸過氣象學才能理解天上的雲;雲的成因和作用等等,並非我感興趣的;知道這類資訊,無助於對人事物形成「理解」。履歷表幫你尋找「員工」,卻無法幫助你認識「人」。凡是履歷表上記載的,大抵是供人評價的瑣碎細節而無關生命大局。
反對行為主義或庸俗心理學並非等於反對探討心理或行為,而只是不相信對於生命的真實理解能建立在特定細節上或訴諸實證。一個生命的味道,當然會滲透在行為裏頭,但它是滲透在「一切」行為中,而不是滲透在特定的「某些」行為裏;特定細節與「味道」兩者之間並沒有任何必然的字面(literal)連結。
兩隻狗相遇,通常是互聞對方味道,而不是打聽對方出身血統來做一番評價;人類交友處世何嘗不也應該如此?我們理當依靠嗅覺,而不是依靠分析與解釋來認識人;前者長久而穩定,後者則像股票行情一樣起起伏伏,這非待人之道,更無從認識人。
了解生命需要嗅覺,而不是需要各種客觀資訊。可是,嗅覺好惡難道不也是一種評價?當然不是,那是一種感覺一種品味。當我聞到一股味道嚇得落荒而逃,這時我並不是在做評價。德國思想家W. Dilthey說:「我們對大自然做解釋,對生命只求理解。」我倒覺得,就算對於大自然,「解釋」依然是瑣碎而不重要的,那只是把已知的東西換個方式說一遍而已,而無從觸及事物的根本。正如維根斯坦所說:「這時代最大的問題是:以為自然法則解釋了自然現象。」
每一道評價都是矮化。「喜歡做評價」是俗蛋的基本特徵;他走錯路了,那樣的路,通向無數的誤解和扭曲,把原本頂天立地的東西給窩囊化。沈從文墓石上刻著兩行字跡:「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每一種理解都像一場戀愛;科學面前,我們談理性講實證,但科學以外的愛戀天地,只憑嗅覺。如果流浪狗會寫字,我想委託牠們幫我死後立傳,因為牠們顯然比大多數人更了解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