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另一種理解方式

偉煜 | 2006.12.28 22:45 | #

我不理解中東問題,也不明白東、西方宗教的衝突問題
但是我想談談我認識的幾個中東朋友
談談我對暴力被施加在他們身上的感觸
也談談
異於我所遭遇的「另一種人生」

有一次,我請四個朋友到我住的地方吃飯
兩位巴勒斯坦人
一位敘利亞青年
還有一位伊朗人
我刻意把四個人一起請來
並非我不曉得阿拉伯人與波斯人之間存在難以言喻的矛盾
而是我天真以為,這種矛盾根本與一頓晚餐無關

四個人都很捧場,陸續光臨
誰也沒躲著誰
儘管如此,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仍像白天那樣
對彼此視若無睹,好像對方根本就不在身邊似的
這種”冒充”對方不在的能力,讓我非常驚訝
如果硬要形容的話
可能有點像沙特在「存在與虛無」裡所描述的那種「自欺」概念

我很喜歡沙特解釋這個想法時所用的一個例子:
餐廳的侍者總是能夠「假裝」自己就是整個餐廳古怪、彆扭儀式的一部份
好像他不是「另一個與你、我無異的活人」一樣
顯然
人總是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本事
可以藉著否定自我來融入某種儀式性規範
最後,並變成該儀式的一部份
讓「自我」
憑空消失

那頓晚餐很愉快
除了我必須把伊朗朋友盤子裡的洋蔥一根一根挑起讓我感到有點困窘以外
(穆斯林的各種食物禁忌簡直超乎我這個幾乎什麼都吃的中國人的想像)
沒多久,Samiha突然對我說了一段話
說這些話的時候,她用的是那種每個巴勒斯坦朋友都慣常會有的樂觀態度
這種非比尋常的樂觀,常讓我誤會
以為巴勒斯坦必屬某種無憂無慮的天堂
否則他們怎會個個如此爽朗、快樂?
Samiha指著餐桌旁的人說
她在巴勒斯坦的時候,從來沒有參加過朋友的聚會
因為

明明是短短二十分鐘的路程
他們卻往往需要花上數倍的時間才能抵達
出門以後
「每走五分鐘,就是一個佈滿以色列士兵的檢查哨」
「我們得排著長長的隊伍通過檢查」
「以色列士兵會用槍對著我們的胸口、對著我們的腦袋」
「目光兇狠、口出惡言」
「槍口幾乎緊貼我們的身體」
「他們相信我們每個人身上都綁著炸藥」

所以
除了上下學和工作以外
Samiha和她的家人、朋友根本沒人想要外出
講完這些話以後,餐桌氣氛絲毫沒有冷卻下來
因為Samiha講這話時,用的是
像一個台灣小孩到樓下便利商店兌換贈品時的那種興高采烈態度

後來,三個阿拉伯朋友進到我房間,聊了更多
伊朗朋友在餐廳,沒有跟來
Samiha說
她每天都要打長途電話回巴勒斯坦
問媽媽
爸爸和哥哥回家沒
她說這是她在巴勒斯坦時就有的習慣
有幾次,她和同學在學校說再見
第二天,她再見到的就只是一具冰冷的屍體
「還有好幾次,以色列士兵把戰車開到我們家門口」
「喝令所有家人舉起手,走出屋外」
「夜晚,沒有燈光,沒有厚衣服,我們不知道自己下一刻是不是還會活著」

Samiha還說:
「如果有一天,我的家人出門後再也沒有回來」
「那麼,我就真的會去綁炸藥」

敘利亞朋友告訴我,他離開國家的原因是因為他的兵役時間就快要到了
他的媽媽要他快點離開

我想到自己服過兵役
但是我卻未曾靠近戰場、不曾接近死亡
根本沒有任何怯懦之處需要我去面對
所以,我的勇敢只是像抓頭、搔癢那樣微不足道

伊朗朋友告訴我
阿拉伯人曾經侵入他的國家
霸佔他們的財富、土地
把他們的文明徹底破壞

所以

他和他的同胞都討厭阿拉伯人
我問那是多久以前的事
他說:
「一千多年前」

那天晚上
我對「自欺」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但一直到現在,我都說不上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