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美不需要任何回報

Kevin Yu | 2014.10.16 17:03 | #
陳真醫師:
我最喜愛的一首詩,是德國尼莫拉牧師寫的"起初他們"詩中表達,人們對於不公不義視而不見,甚至當成理所當然時,到了最後自己一定也會淪為受害者!
作者:尼莫拉牧師
納粹殺共產黨時,
我沒有出聲
——因為我不是共產黨員;
接著他們迫害猶太人,
我沒有出聲
——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然後他們殺工會成員,
我沒有出聲
——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
後來他們迫害天主教徒,
我沒有出聲
——因為我是新教徒;
最後當他們開始對付我的時候,
已經沒有人能站出來為我發聲了

陳真 | 2014.10.17 01:53 | #
Kevin,
你引的這段話很常聽到,但我不知道它是詩。如果它是,那我就不知道“不是詩”究竟長什麼樣了。

藝術家有兩種,一種載道,一種不載道。我投後者一票。載道者有話要說,意見很多,藉以創作,把意見夾帶在作品裡頭。"不載道者" 多半表達一種情感或態度或眼光,一種 way of seeing, 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但他並沒有什麼意見想說。

或者說,藉著 "不說",他其實什麼都說了。就像鏡子一樣,鏡子本身空無一物,但它以某種眼光呈現了一切真實。鏡子並並不企圖提出特定觀點,而任世界如其所是;它是一種 "看"(seeing), 而不是看見 "什麼"。

至於你所引的這首詩所載之道,我有點不太認同,它 "似乎" 預設或隱含著一種以自利為出發點的功利思維或所謂工具理性。

舉個例,假設我今天幫別人一個忙,乃至為他人犧牲生命,我的行為理應就是我的目的本身,而不是任何其他目的的手段;我之所以做它,理應純粹出自內心,而不是出自某種外在思考或盤算所得出的功利推論。

簡單說,一種道德行為或情感,理應是無條件的,而不該期待任何回報或任何後續效果,更不是期待有一天別人也會來救我。

如果一個曾經受我幫助的人,因為出於所謂報恩的心理而企圖回報我,那我寧可他對我撒手不管,畢竟我並不是在跟他進行一種買賣。情感或道德這類屬於 "美" 的東西,本質上是一條單行道,無條件成立,而不是基於某種條件或後續盤算。

美不需要任何回報,"美" 的回報就是 "美" 本身。在庸俗的現實意義上,做好事不但不會有好報,大多時候只會陷自己於不利。但善有善報這句話卻必然成立,因為善本身就是善的回報。回報無須外求,更不應外求,那只是傷害了良善與美麗。

齊克果說,一個人如果真的走上耶穌教誨的道路,那他將一路坎坷,鼻青臉腫,甚至被眾人唾棄、誤解、鄙視,但這些不好的下場反倒成就了一種美,一種真正珍貴的善。如果當個俠客的後果是美女環繞、眾人愛戴,那大家豈不都搶著要當俠了。

事實上,現實社會的 "俠" 只會是條可憐蟲,很少有什麼好下場。他倒大霉時,眾人只會離他遠去,不會有人來救他的,沒往井裏丟石塊就算很客氣了。可是,難道就因為善在現實中通常沒好報,善就因此失去說服力或存在價值?

就跟感情一樣,價值自身即能成立而不應外求。投資、做生意需要回報,需要盤算與分析看是否值得,但良善美麗之為物卻純粹在於自身。

今天如果有人被傷害,我們出手相救,不應該是因為擔心我若不相救,萬一到時候輪到我需要援手怎麼辦。

這首 "詩",若依其隱含的思維,我們根本不需要去管那些無能力回報者的死活,例如貓狗動物,例如垂死之人,他都要死了,將來肯定是沒法救我的,那我何必管他?動物就更不用說了。

你或許還能說,我今天幫別人,哪一天當我自己垂死之時,人們也會來幫我;但是,你救一隻受傷或垂死的鳥,難道你以為這隻鳥或其同伴以後有可能在你受難時跑來救你?
我倒是比較相信親系譜(kinship)的想法,簡單說,套句John Donne 的詩 "喪鐘為誰而鳴",李敖翻譯得最好,如下:
"沒有人能自全,沒有人是孤島,每人都是大陸的一片,要為本土應卯。那便是一塊土地,那便是一方海角,那便是一座莊園,不論是你的,還是朋友的,一旦海水沖走,歐洲就要變小,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減少,作為人類的一員,我與生靈共老。喪鐘為誰而敲?我本茫然不曉,不為幽冥永隔,它正為你哀悼。 "

生命悲歡像大海,每個人各自貢獻自己的幾滴淚水在這片汪洋之中,你很難分得清這滴淚水是你的或我的。你的痛苦自然也應該是我的痛苦,反之亦然。

於是,在苦難之前,我們願意奮不顧身,因為 "沒有人能自全,沒有人是孤島,每人都是大陸的一片,要為本土應卯。""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減少,作為人類的一員,我與生靈共老。喪鐘為誰而敲?我本茫然不曉,不為幽冥永隔,它正為你哀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